“十四五”是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时期。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下,如何推行“双碳”成为热点。最近环保界最爆炸的事件莫过于7月16号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下面博瑞思环保集团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些解读。
1、将减排引入市场机制,碳交易市场究竟值不值得投资?
从反馈的交易数额而言,碳交易市场整体成交较为活跃,有望成为超千亿大市场。不过目前公布的成交单位主要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申能集团等,多为大型国企,民营私企订单较少,处于观望状态,碳交易的开市无疑拉起了企业之间的竞跑赛。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根据其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预测,无疑对全球温室气体影响巨大,前景令人憧憬。
2、碳配额该如何分配才能兼顾市场与环保?
我国目前的碳配额采用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初期暂时给重点排放单位免费配额,拿发电行业举例,企业的实际供电量和供热量乘以基准值就是企业的配额。相当于只控制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不限制企业的实际发电量。细究下来,免费配额的背后却消极了企业从技术上降低单位火力发电碳排放量的动力。进一步完善市场,适当有偿配额比例的添加还是必须的。
3、绿证和碳市场是否存在关联?
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要产品是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绿证和碳配额以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还是有所出入的,从颁布目的上,绿证是为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消费比重,后者是为碳减排。前者完成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标,后者完成碳排放履约指标。绿证是由国家可再生资源管理中心颁布,CCER审定与核定机构需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存在关联,但是并不会作用于碳市场机制内的运作。
4、排污权、用能权未来是否也存在交易上市的可能性?
碳交易的背后,是在“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重点,所以碳交易的出现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此外,温室气体CO2,N2O、CH4、HFCs、PFCs、SF6等,应用性非常之广,覆盖了几乎大部分的行企业,使得它的市场较为充足。至于排污权与用能权,目前属于试点阶段,不难排除会有上市的可能性,毕竟与市场接轨才能使得企业更有动力。
5、为什么说城市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城市虽然没有乡村的占地面积大,但是城市是商业、贸易和社会的跳动之心。它们覆盖了地球3%的陆地表面,但它们却占了所有碳排放量的70%以上,碳中和下,城市无疑是最关键的一刀。《巴黎协定》的更广泛目标,向净零排放世界靠拢,少不了城市创新和交付的综合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政府、工业和社会之间前所未有的合作,使城市成为可持续的居住地。
6、马斯克悬赏选碳捕集技术意义何在?
说到碳减排,笔者联想到了前段时间的悬赏事件。这事其实不难理解,如果说清洁能源和绿色革命等碳减排技术是控制碳排放增加的速率,那么负碳则是净零碳排放的关键。负碳目前主要为碳汇和CCUS(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但是单纯碳汇减碳能力有限,CCUS无疑是钢铁水泥等减排难度大的行业为数不多的方案。
7、碳捕集技术真的有效么?
碳捕集技术有不有效,这个得看从哪个角度来说。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碳捕集技术的确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但是实际操作上,植树造林捕集过于缓慢,而工业上碳捕集技术成本高经济性差,还有部分研究者提到的利用海洋碳捕集,向其中投加铁屑,让浮游生物生长以捕集碳,无疑是一种生态隐患。只能说,碳捕集需要技术上的进一步攻坚克难。
8、碳的新“逃生路线”可以为碳中和提供新思路吗?
最近研究发现的矿物保护机制无疑是有机碳从碳循环中泄漏的一个新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分解的植物和浮游植物材料,附着在粘土或其他矿物的颗粒上,然后沉积并最终以岩石的形式保存。可以说,在世界各地,粘土矿物正在缓慢而稳定地减少碳,并储存了数千年。但是这种作用机制减少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有一些储层存在被压入石油中加热或上浮出水面重新释放大气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双碳”而言,只是多了一种碳汇细节。
9、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是否存在正反馈?
正反馈肯定是存在的,众所周知,当暴露在高温下时,许多微生物会更加活跃,而三分之一的碳贮存在富含细菌的土壤中。这也就引发了一个恶性循环,全球气温升高过快,土壤将释放出更多的碳,从而增加温室效应,然后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的变化。包括最近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北美等地的高温和我国的暴雨洪涝,无一不是在气候变化下的正反馈的结果一环。
10、真的有洁净煤存在吗?
“洁净煤”的宣传点是在二氧化碳逃到空气中之前捕获它,即CSS系统利用'洗涤器'在气体释放前清洁排放物。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十几个CSS系统正在测试中,且不说这项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煤炭的二氧化碳仍然进入大气层)。“洁净煤”的愿景很好,但是它的实质是碳的推卸游戏,煤燃烧产气中的碳被收集后,打入地下,以抵消CSS成本,咋一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实际这些被打入地下的碳去哪里了呢?从汽油再次进入了空气。
河南这几天的暴雨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敲响了我们心中的大警钟,气候危机虎视眈眈,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解”刻不容缓。希望碳市场的发展能够切实达到减少排放的作用。